《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于2012年9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批准,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年来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工程成就,通过参观科普场馆、野外台站、进沙漠体验、专家报告、师生讨论、印发宣传册、板报展览、以及建立科普网站等多种形式传播荒漠环境与保护的科普知识。旨在帮助公众认知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环境危机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用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成果,让公众认识到荒漠化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启发他们的科学萌动,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 保护荒漠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固沙工程中,机械固沙应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辅助性的固沙手段,植物固沙(栽植灌木固沙带)适于作为塔里木沙漠公路水久的固沙体系。
塔里木沙漠公路横穿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条长436公里、宽约72-78米、横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绿化带,已在2005年6月全面建成。这条绿化带建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两侧,它对保护沙漠公路、改善生态环境、拉动南疆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综合防治》项目[105]围绕塔里木沙漠公路长久安全运行开展了机械防沙体系优化和生物防沙体系建设的研究,形成了融咸水育苗技术、咸水灌溉技术、林带结构布局技术、流沙地种植技术、抚育管护技术等为一体的沙漠公路生物防沙技术体系;确定了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植物种类、灌溉制度、林带结构、种植和管理技术要点;确定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的“因害设防、阻固结合的三大结构布局模式”、“以防沙为主、兼顾其它功能的植物种配置模式”、“依托沙漠公路地下水、相对均匀布井的供水方案”;并完成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设计。
2003年8月16日国家批准立项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正式实施。这是经过“八五”的先导性试验和“九五”的关键技术攻关后,沙漠公路的防沙工作实现由“草方格”等短效防沙到生物长久性防沙的重大转变。工程累计栽种红柳、梭梭和沙拐枣等各类苗木近2000万株,钻凿水井110口,敷设各种规格的供水管线20762公里。塔里木沙漠公路两旁已经建成全长436公里、总体宽度72米至78米、总面积为3128公顷的灌木林带。这是世界上流动性沙漠中最长的防护林带,创造了人类奇迹,它使昔日的“死亡之海”展现出勃勃生机,根治了沙漠公路风沙危害,确保了沙漠公路长久安全运行。这项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是继塔里木沙漠公路建成之后,人类治理沙漠的又一重大创举,为今后在沙漠地区大规模进行生态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该项目的流动沙漠地区高矿化度水灌溉技术、高抗逆性防风固沙植物种选育技术等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7月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工程背景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系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高达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底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丝路古道的精绝、小宛、戎卢、圩弥、渠乐、楼兰等古代城镇和许多飘荡都被流沙所湮没。
实施过程
1994年,科研人员开始进行防沙绿化先导试验,利用地下水造林,并筛选出柽柳、沙拐枣、梭梭等一批适应沙漠环境的造林树种。
1999年完成生物防沙试验工程,2001年建成防护林生态示范工程,为实现沙漠公路的全线绿化奠定了基础。
2003年7月,总投资2.2亿元的沙漠公路绿化工程开工建设。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全线采用咸水滴灌造林技术,设计年耗水总量550万立方米;防护林生态工程栽植苗木总量达到1800余万株,林带总面积3000余公顷。这条绿化带的建成,带动了沙漠公路客流的增长,饭馆、旅社、商铺等纷纷在沿途落户,塔里木盆地的野生动物也开始沿着这条绿色通道迁移和繁殖。
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树柳灌木,形成“沙漠绿岛”。特别是纵贯沙漠和阗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野草,构成了沙漠中的“绿色长廊”,“长廊”内流水潺潺,绿洲相连,林带中住着野兔、小鸟等动物,亦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点生机。
工程进展
甲方:新疆塔里木油田开发指挥部(塔指)
设计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工程勘察设计所
1994肖塘实验场建立
1995年建立实验段与实验场
1995-2002小规模防护体系建立 30.8公里和2.1公里实验
2003-2005全线测量、调查、设计、施工。
2005-今 工程效果良好,已经可以禁受严酷的考验。
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在进行中,包括:植物,防护体系稳定性,地下水,微生物,水盐,小气候环境效益,管护技术,药用植物开发。